时间:2024年09月19-21日 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在改革的大潮中,每个化工子行业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从基础行业看,油气等产量年增速在2%以上;从传统行业看,化肥、农药、涂料、染料、无机盐等行业从极度紧缺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从新兴行业看,氟化工、现代煤化工等行业,从一穷二白发展到领跑世界。

  为展现40年来各化工子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报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领域和产品,展示她们的成绩单。

  油气:产量增速为全球两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是不断从放权让利到深化改革的过程,行业始终沿着市场化改革方向,在调整完善管理体制、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1979年至2017年,我国原油产量年增速在2%以上,远高于同期全球原油产量0.8%的平均增速。2017年原油产量比1979年增长81%,跃升为全球第五大产油国;在天然气方面,从1979年至2017年,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6%以上,为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2倍。2017年天然气产量比1979年增长超过8倍。

  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8年,是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改革开启阶段。在这10年间,石油工业通过率先采取产量包干政策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内部活力;在海洋石油领域打破禁锢,开启对外合作先河;先后成立三大总公司,实现了石油工业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

  第二阶段是从1989年至1998年,是以建立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石油行业通过实施以价格为中心的流通体制改革、石油石化两大公司大重组、企业全面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探索公司改革试点,进入了以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改革新阶段。

  1999年至2012年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改革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积极进入石油石化行业,三大石油公司通过主营业务股份制改革及境内外上市,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进一步朝市场化方向迈进,国家油气管理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建立石油工业管理新体制。

  从2013年至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四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完成了油气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推动油气体制改革在放宽准入、市场化改革、加强监督以及国企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能源行业“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目标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革命的提出,使我国的石油属性、能源安全观、石油发展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石油属性从“战略属性”转变为“商品属性”;能源安全观从“自我保障”转变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石油发展观从“保障经济”转变成“保护环境”。


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黑龙江炼油厂建成投产。图为施工现场。
 


现代化的催化裂化装置一角。

  化建:海外业务遍布全球

  40年来,化建行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不仅行业规模日益壮大,项目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等也发生了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仅有34个化工专业施工企业,他们以吉林工程公司、大连工程公司、太原工程公司为雏形,通过建设吉林、兰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一期工程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上世纪70年代大型项目的建设,化建队伍规模快速发展。现在,全国仅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就达158家。

  40年来,行业项目管理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化建行业运用统筹法组织施工;上世纪80年代,行业实行全过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化建施工由计划分配转变为参与市场招投标,从计划经济直接走向市场经济。

  40年来,行业项目管理及企业管理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初期,化工建设任务不足,企业面临亏损,化建企业及时寻求国际合作。五环工程公司、成达工程公司等与凯洛格等国外公司合作设计大型尿素装置,还参与合作采购工作,为拓展与国外公司的合作打下基础。

  40年来,行业施工规模和能力迅速提升。改革开放初期,建设化肥项目需要多个施工企业奋战多年才能完成。现在,一个施工企业可以同时承建多项国内外大型项目,组建上百个项目部。化建企业的人均装备率比改革开放初也增长数十倍。

  40年来,行业市场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前,施工企业主要以专业承包为主,现在逐渐发展为施工总承包甚至EPC总承包;设计企业已由单一设计为主发展为工程EPC总承包为主;BOT、PPP等现代经营模式已在行业成为常态。

  40年来,行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前,施工企业仅按计划承建部分引进和援外项目。上世纪80年代初,七化建中标孟加拉吉大港第一套大化肥项目,是我国化建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如今,我国化建企业的海外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新签合同达数百亿美元。

  40年来,行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信息化技术、智慧建造等在化工项目设计、施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创建优质精品工程成为了企业品牌建设的追求。化建行业承担的上千个项目获部级优质工程称号,近百项工程获评国家级优质工程奖和鲁班奖。

  氟化工:年销售额超600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氟化工经历了自主开发成长、快速全面发展的阶段,逐渐形成无机氟化工、氟碳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及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类产品体系和完整门类,年总产能超过50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

  上世纪50年代,氟化盐车间在抚顺铝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氟化工正式进入初创阶段。此后一段时期,我国氟化工产业依靠自身技术实现了很多零的突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氟化工进入自主开发和成长阶段,以千吨级水蒸气稀释裂解生产PTFE技术推广应用为重要标志。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已有5家单位可生产PTFE,总产能约3000吨。

  在这一阶段,各类氟化工产品生产技术都取得了进步。原化工部第六设计院与武汉长江化工厂联合开发了3000吨级的AHF新工艺,我国氟化工行业开始了高端氟产品的研究。当时影响较大的有氯碱工业用全氟离子交换膜、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等,还有全氯氟烃(CFCs)和Halons替代品的探索性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氟化工行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化工材料等行业快速发展,氟化工由以军工配套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导。另外,由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制定,国际氟化工企业对部分生产技术的封锁有了松动,向中国开启了合作的大门。

  1994年,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国家应用化学研究院合资建设年产3000吨PTFE装置,首期生产的悬浮法PTFE采用了俄方技术。同时,衢州化学工业公司相继引进瑞士布斯公司等外企的先进装置,成为当时国内行业样板。

  这一时期,我国含氟精细化学品研究异常活跃,开发出了百余种各类芳香族含氟中间体及其他含氟精细化学品,包括药物和农用化学品的含氟中间体等。

  进入21世纪,我国氟化工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规模也迅速扩大。

  这段时间,中国保护臭氧层工作进一步推进,于2007年7月1日全部停止了除必要用途之外的CFCs和Halons生产,同时进行ODS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到2010年,中国ODS替代品的生产规模超过100万吨/年,成为了全球过渡替代品最大生产国。

  氟化工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一批氟化工园区的建设,全国形成了十几个以氟化工为主的经济开发基地或园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苏常熟海虞镇的国际氟化工园区。

  现代煤化工:从一穷二白到领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是现代煤化工产业飞速发展的40年。在这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经过科技攻关,特别是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工程示范和推广,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先进煤气化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发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清华水冷壁水煤浆气化、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等一批先进技术。

  二是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神华集团研发的煤直接液化工艺和煤直接液化高效催化剂等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百万吨级煤制油工程示范项目。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煤炭间接液化工艺和催化剂技术,成功应用于伊泰、潞安等煤间接制油项目。兖矿集团开发了具有独特催化剂和反应器的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间接制油单体系统——榆林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示范工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单位开发了甲醇制低碳烯烃工艺技术,已建成投产多套装置。

  多种煤制乙二醇工艺技术实现工业化。清华大学与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流化床甲醇化制芳烃技术,已完成工业性试验。龙成集团自主开发了大型低阶煤低温热解炉,建成千万吨级的低阶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陕西煤业集团和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公司等共同开发的甲醇制丁烯联产丙烯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是示范项目取得重大成效。

  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等示范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多年,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中煤榆林煤制烯烃项目2014年6月投入试运行,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9亿元。

  四是园区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内现代煤化工项目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新疆等地,产业发展的园区化、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经具有规模的煤化工基地主要有内蒙古鄂尔多斯煤化工基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陕西榆横煤化工基地以及新疆的准东、伊犁、吐哈、和丰等煤化工基地。

  “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但随着产业发展定位的明确,以及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煤化工整体将继续领跑世界。

  化工教育:贴合行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工教育在体量、办学层次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院校不足百所。经过40年的发展,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中专院校分别达到500、600和700余所,在校生约百万人。每年数十万毕业生加入行业队伍,已占行业(规模以上)每年净增从业人员的80%。

  1978年的中国,一场伟大的变革正席卷大江南北。为响应邓小平同志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原化工部在泸州组织召开了化工类院校恢复办学的会议。同年6月,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重新成立。随后,全国化工类院校纷纷恢复。1982年,化工类高等教育的专业数达到62种,占工科专业500种的12.4%。据1983年统计数据,当时全国化工院系共有教师1万多人,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3万余人。

  伴随化工行业的发展,国家需要大量的化工类人才。1985年,国务院发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化工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到1989年,全国1075所高校中有105所设有化工类专业,在校生总数达5.26万人。

  1990年以后,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制造业的转移、能源和环境问题,都给化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命题。同时,包括化工教育在内的工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08年,全国所有化工类教育院校在校生达到百万人,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但在这之后,在校生人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几年间,中职招生人数下滑6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人数下降30%左右,本科教育人数减少15%左右。

  在新的发展时期,化工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流失率高等系列问题开始出现。

  为此,推动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2013~2018年,化工教育协会通过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建设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分银行),逐步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分银行)挂牌成立。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的校名及首批两个专业(化工工艺本科和工业分析专科)获得教育部批准,明年开始招生,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成立是化工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在线教育、网络教育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化工园区:瞄准世界级石化基地

  我国化工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此后经历了一系列粗放式发展。经过不断地校正,时至今日,我国化工园区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新征程。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共有601家,年产值达千亿元的园区已增加至10余家,并且拥有了属于我国的“六个一体化”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经验。

  我国化工园区起步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随即各地都形成了大量的开发区,大部分化工园区都是当地大型开发区中的一部分。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的发展,化工行业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应进行专业化工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由此,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进入小步快跑阶段。此时,第一批专业化化工园区基本形成,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园区、宁波石化工业区、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拔地而起。同时,伴随着化工行业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引擎之一,各地纷纷认识到化工对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开始纷纷设置化工园区,呈现遍地开花的状态。

  此后,从2000年开始,直至2014年,化工园区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地开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当地化工产业的整体发展。

  2014年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化工园区粗放式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行业与社会产生了集中矛盾,出现了安全环保等问题。此时,国家对化工园区发展踩了刹车,开始出台相关政策。由此,化工园区走进了提质升级的重要阶段。

  进入“十三五”后,各地开始严控化工园区数量,各化工园区开始严控项目进入,工信部也针对化工园区提质升级、规范化发展,提出要加强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的要求。

  在提质升级的过程中,业内总结出了化工园区发展建设‘六个一体化’的创新经验,即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环保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物流储运传输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金融一体化。

  在产业循环化方面,也产生了许多典范。如上海化工区实施循环化建设,其产业关联度基本超过了90%;南京化工园区以清华诚志公用工程岛为龙头的C1产业链,其副产物全部消耗在园区之内。

  此外,我国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有希望成为世界级石化基地的园区,如上海漕泾、惠州大亚湾等。此外,江苏常熟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发展也是引人瞩目。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